请输入关键字
top
瑞金 血战湘江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懋功会师 过草地 激战腊子口 大会师 延安
延安
遵义会议集中体现了“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精神,是历史留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遵义会议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精神力量。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遵义会议的论述
我们认识中国,花了几十年时间。中国人不懂中国情况,这怎么行?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
—— 毛泽东与外宾的谈话(1963年9月 )
在历史上,遵义会议以前,我们的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
邓小平《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1989年6月16日)
       长征途中,我们党举行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遵义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遭受严重挫折的教训,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我们党首先是中央领导集体开始自觉地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这是我们党在理论上、政治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革命的发展从此打开了新局面。  
—— 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6年10月22日 )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为我们党从挫折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这是我们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步形成,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经过胜利和失败的长期比较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 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0月22日)
  遵义会议作为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观遵义陈列馆时的讲话》(2015年6月16日 )
难忘遵义
遵义会议不但对中国革命、对中国共产党意义重大, 而且也在每一位参加者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他们每一个人都对遵义 ,对遵义会议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1935年离开遵义后,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再也没有回去过,但他们在自己的讲话或者著述中多次谈到遵义和遵义会议
周恩来《在延安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
(1943年11月27日) (节选)
遵义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地方,遵义会议纠正了第三次“左”倾路线,在这个万分困难的危机时刻,毛主席扭转了航向,使革命开始走向胜利,对我们党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遵义会址是个值得纪念的地方。
——《周恩来对文艺出版宣传工作的意见》 1971年5月
难忘遵义
彪炳史册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也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我们党才能够胜利地结束了长征,在长征的极端艰险的条件下保存了并锻炼了党和红军的基干……
《关千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1935年1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
海外人士论长征和遵义会议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892—1950),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1929年初,她以记者身份来到中国。1937年初在延安见到朱德总司令,朱的经历和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了她,为写好《伟大的道路》,倾注了她后半生的全部精力。
《伟大的道路》
【美】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论红军长征
长征不仅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还孕育了伟大的民间文学。
尽管在数量上是一比一百,红军反而扑向敌人,展开了为时四个月的牵制战,对于这种战术,朱德和毛泽东都是相当到家的。朱将军说,地方军阀的那些烟鬼军队丝毫不成问题,没有多久便瓦解、无法再战;然而贵州挤满了蒋介石的二十万精锐部队,蒋介石还亲自来到省会贵阳,就地指挥。
请想一想遥远的西康省境内的深山密林中所上演的伟大历史剧吧!
中国红军因为一路上伤亡甚重,还有许多人留下打游击,因而再穿越彝族地区向北挺近的时候,剩下不过六七万人。
埃德加·斯诺
埃德加·斯诺(1905—1972)著名美国记者。1936年6月,进入陕甘宁边区。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记者。经与毛泽东等长时间交谈,搜集了红军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于1931年10月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客观地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1938年该书中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出版,轰动了国内国外华侨所在地。
《西行漫纪》(英文版)
【美】埃德加·斯诺谈长征
红军主力撤出江西后,经过了许多星期,南京的军队才终于占领红军的主要城市。因为成千上万的农民赤卫队在少数正规人员领导下仍继续坚决抵抗到底。这些红军领袖不怕牺牲,自愿留下来,他们许多人的英勇事迹今天仍为红军所津津乐道。他们打了一场后卫战,使主力能够突围远去,南京来不及动员足够部队来加以追逐和消灭于行军途上。到一九三七年,江西、福建、贵州仍有一些地方由这些红军残部据守。
红军成功地突破了第一道碉堡线以后,就开始走上它历时一年的划时代的征途,首先向西,然后向北。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  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衷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年轻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不得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
约翰·帕顿·戴维斯
约翰·帕顿·戴维斯(1908年4月6日~1999年12月23日),美国外交官、自由奖章获得者。他先后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实验学院、燕京大学,1931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后即进入驻外事务处。1944年参加“迪克西使团”,前往延安考察并受到中共高层接见。该使团的很多成员后来成为麦卡锡主义的受害者
抓住龙尾—戴维斯在华回忆录
[美]约翰·帕顿·戴维斯论长征和遵义会议
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
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1908—1993),美国著名作家,曾任《纽约时报》总编辑。于1984年专程来到中国,他以红军的勇敢和坚毅,怀揣心脏起搏器,写出了《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该书1985年10月在美国一出版。立即引起全美轰动,《时代》周刊等许多报刊大量报道,接着欧洲、亚洲一些主要国家也竞相表示要翻译出版。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论长征和遵义会议
1934年中国革命的长征却不是什么象征,而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斯图尔特 · 施拉姆
斯图尔特·施拉姆(Stuart  Reynolds Schran。1924—2012)美国物理学家,政治学家和汉学家,他专门研究毛泽东,1963年出版了《毛泽东的政治思想》一书,1966年企鹅出版集团出版了他划时代的毛泽东传记。这些著作使他成为新兴的现代中国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大英百科全书》的毛泽东条目由他撰写。
斯图尔特 · 施拉姆论遵义会议
年底,红军渡过贵州中部的鸟江。这一战役只是由于少数精心挑选出来的人员的大无畏精神才取得了胜利。他们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下用筏子渡过了宽阔的江面,爬上光秃秃的石壁,突然夺去了扼守渡口的国民党碉堡。红军采用了从《三国演义》中学来的战略,包括使用缴获的国民党制服和旗子,实际上未发一枪一弹就占领了遵义。1935年1月第一个星期,政治局在那里举行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终于使毛控制了中国共产党。
红军在长征初期受挫不仅是由于正面攻打集中的强敌,还由于将整个国家的坛坛罐罐(机器、金银、印刷机等)全都带着上路。在遵义,这一整套政策,由于均未成功而被放弃了。执行这一路线的总书记秦邦宪被撤职,由另一个“归国留学生”张闻天取代。但从此以后,实权是在新设的政治局主席毛的手中。
毛就像其他伟大的军政领导人在不同但同样危急情况下那样,对于最终“有权指挥全局时”显然感到高兴。但当他一想到滞留在后方打阻击战的同志们时,他在长征中不论多么疲劳和危险,始终高涨的热情也受到影响。在这些同志中,有他的兄弟毛泽覃和生肺病的瞿秋白。1935 年3月,毛泽覃战死,瞿秋白被俘,最终被处决。
韩素音
韩素音(1917—2012),本命周光瑚,出生于河南信阳,著名英籍华裔女作家。她曾先后在燕京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就读,并曾在新加坡南洋大学任教,一生致力于中国和西方世界的沟通与理解。其作品有自传《伤残的树》、《凋谢的花朵》、《无鸟的夏天》、《吾宅双门》、《再生凤凰》,小说《瑰宝》、《青山青》、《等到早晨来临》,传记《周恩来与他的世纪》、《早晨的洪流:毛泽东与中国革命》等。
——
[英]韩素音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会议从一月十五日持续到一月十七日,每次会议都在晚上进行。最初的气氛是平静的,这种表面上的平静表明了与会者对这次会议的严重关注。
遵义会议通过的决议包含了毛泽东对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的许多批评,但是没有指名,或用假名代替。三人团被解散了,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被推选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和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仍由朱德和周恩来指挥军事,在军事上周是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遵义会议是一个分水岭,是一个大的分界线。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和红军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也是周恩来和毛泽东之间紧密结合的开端,这种结合终生未变。
最初是一场无计划的仓促大撤退,面临着内部分裂和外部围歼的威胁,后来成为史诗般的壮丽长征。人们的记忆总有些自欺欺人,他们总是愿意记住光荣和胜利,而不愿意记住为此付出的代价。但这并不会抹煞这一功勋卓著的辉煌业绩。
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遵义会议伟大转折 转战贵州出奇制胜 勇往直前走向胜利 遵义会议精神永存